28 全自動數控混凝土碳化試驗箱
4.28.1 目的及適用范圍
測定在—定濃度的二氧化碳氣體介質中混凝土試件的碳化深度,以評定該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。也適用于水泥砂漿。
4.28.2 儀器設備
1 碳化箱:帶有密封蓋或門的密閉容器,容器的容積至少應為試件體積的兩倍。箱內應有架空試件的擱架,二氧化碳引入口,分析取樣用的氣體引出口,箱內氣體對流循環裝置,溫濕度測量以及為保持箱內恒濕所需的設施。必要時,可設玻璃觀察口以對箱內的溫濕度進行讀數。
2 氣體分析儀:能分析箱內氣體中的二氧化碳濃度,到1%。
3 二氧化碳供氣裝置:包括氣瓶、壓力表及流量計。
4 1%酚酞乙醇溶液(含20%的蒸餾水)、變色硅膠、鋼尺、噴霧器等。
4.28.3試驗步驟
1 碳化試驗應采用棱柱體混凝土試件,以三塊為一組,試件的zui小邊長應符合表4,28.3的要求。棱柱體的高寬比應不小于3。
表4.28.3 碳化試驗試件尺寸選用表 mm
試件zui小邊長 | 骨料zui大粒徑 |
100 | ≤30 |
150 | 40 |
無棱柱體試件時,也可用立方體試件代替,但其數量應相應增加。碳化試驗的試件宜采用標準養護。一般應在28d齡期(或設計齡期)進行碳化,采用摻合料的混凝土可根據其特性決定碳化前的養護齡期。但試件應在試驗前2d從標準養護室取出。然后在60℃±2℃溫度下烘48h。
經烘干處理后的試件,除留下一個或相對的兩個側面外,其余表面應用熔化的石蠟予以密封;在側面上順長度方向用鉛筆以lOmm間距畫出平行線,以預定碳化深度的測量點。
2 將經過處理的試件放入碳化箱內的擱架上,各試件經受碳化的表面之間的間距應大于50mm。
3 將碳化箱關閉密封,密封可采用機械辦法或油封,但不得采用水封;開動箱內氣體對流調節裝置,徐徐充入二氧化碳,并測定箱內的二氧化碳濃度,逐步調節二氧化碳的流量,使箱內的二氧化碳濃度保持在20%±3%。在整個試驗期間可用去濕裝置或放入硅膠,使箱內的相對濕度控制在70%±5%的范圍內,碳化試驗應在20℃±5℃的溫度下進行。
4 每隔一定時間對箱內的二氧化碳濃度,溫度及濕度作一次測定。一般在*、二天每隔2h測定一次,以后每隔4h測定一次。并根據所測得的二氧化碳濃度隨時調節其流量。去濕用的硅膠應經常更換。
5 碳化至3d、7d、14d及28d時,各取出試件,破型以測定其碳化深度。將棱柱體試件在壓力試驗機上用劈裂法從一端開始破型。每次切除的厚度約為試件寬度的一半,用石蠟將破型后試件的切斷面封好,再放人箱內繼續碳化,直到下一個試驗期,如采用立方體試件,則在試件中部劈開:立方體試件只作一次檢驗,不再重復使用。
6 將切下的那部分試件刷去斷面上的粉末,隨即噴上(或滴上)1%酚酞乙醇溶液,經30s后,按原先標劃的每10mm一個測量點用鋼尺分別測出兩側面各點的碳化深度(不變色區的深度)。如果測點處的碳化分界線上剛好嵌有粗骨料顆粒,則可取該顆粒兩側處碳化深度的平均值作為該點的深度值。碳化深度測量至lmm。
4.28.4試驗結果處理
混凝土在各試驗齡期時的平均碳化深度dt,按式(4.28.4)計算(準至0.1mm):
式中:dt——試件碳化t天后的平均碳化深度,mm;
di--兩個測面上的各測點的碳化深度,mm;
n——兩個側面上的測點總數
以在標準條件下(即二氧化碳濃度為20%±3%,溫度為20℃±5℃,濕度為70%±5%的三個試件碳化28d的碳化深度平均值作為測定值,用以對比各種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及對鋼筋的保護作用。以各齡期計算所得的碳化深度繪制碳化時間與碳化深度的關系曲線,以表示在該條件下的混凝土碳化發展規律。
4.29 混凝土抗氯離子滲透快速試驗
4.29.1 目的及適用范圍
測定混凝土的相對氯離子擴散系數,以比較混凝土的抗氯離子滲透性能,適用于檢驗水灰比小于0.60的混凝土。
4.29.2 基本原理
氯離子在直流電壓作用下,能透過混凝土試塊向正極方向移動。測量流過混凝土的電荷量,就能反映出透過混凝土的氯離子量。混凝土是離子導電,其電導與電流成正比。因此,測量混凝土試件的電導,與測電荷量一樣,也能評定混凝土抵抗氯離子滲透的性能。
4.29.3 儀器設備
試驗所用設備如圖4.29.3—1所示。
| |||
圖4.29.3-1 試驗裝置示意圖
1 頻率為1000Hz的交流電橋,量程兩檔lkΩ、10kΩ。精度0.002;
2 塑料試驗槽兩只,外型尺寸152mm×152mm×50mm,內開深35mm、直徑80mm的凹槽;
3 銅網:φ80mm圓形銅篩布(120目);
4 氯化鈉、氫氧化鈉和氧氧化鈣(化學純);
5 鋼絲刷、由塑料管和鋼板制成的60mm×φ100mm 三聯試模 (圖4.29.3—2);
6 8號醫用乳膠手套;
7 帶蓋塑料桶,容積10L;
8 螺旋加壓器或壓力機。
1——鋼板;2——塑料圈;3——硬橡膠板
圖4.29.3-2 三聯試模示意圖
4.29.4 試驗步驟
1 澆制直徑100mm、厚60mm的圓盤型混凝土試件,粒徑大于40mm的骨料用濕篩法篩除。每種技術條件三塊。試件成型后,表面蓋濕麻袋在室溫為20℃±5℃條件下養護24h后拆模(保留與試件緊貼的塑料圈)。用鋼絲刷刷毛兩端面后,試件連塑料圈一起放在盛有20℃±3℃飽和氫氧化鈣溶液塑料桶中養護24h。取出,用螺旋加壓器或壓力機將試件頂出塑料圈。試件再在20℃±3℃飽和氫氧化鈣溶液中養護26d;
注:澆制試件時,模內盡量少涂機油。
2 對于混凝土芯樣,應切割成60mm×φ100mm試件。測試前宜進行真空飽水:把試件放入1000mL燒杯中,然后一起放入真空干燥器。抽真空3h(真空度0.098MPa) 在抽真空的情況下,灌入足夠量的蒸餾水至燒杯中將試件浸沒,繼續抽真空1h,以后試件于水中停放18h。
注:灌蒸餾水時,嚴防空氣通過閥門進入干燥器。
3 配制3%NaCl和0.3mol/L (1.2%)NaOH溶液,分別裝瓶加蓋后放在20℃±3℃條件下備用。
4 試驗在室溫20℃±5℃下進行。試件從氫氧化鈣溶液中取出。每取出一試件,同時測量并記錄氫氧化鈣溶液的溫度。用濕布擦去表面浮水。試件圓側面和磨面、底面的邊緣(約10mm 寬)用乳膠套(從醫用手套上剪取)封閉后,裝入塑料試驗槽。用螺桿(或臺鉗)把兩試驗槽和試件夾緊(圖4.29.3—1),在試件兩邊試驗槽內,分別注入3%NaCL和0.3mol/L NaOH溶液(試件磨面接觸NaOH溶液)。過2min后,按圖4.29.3—1測量線路,用頻率為1000Hz的交流電橋測量試件電阻,并由此算出電導(電阻倒數)?;炷岭妼е涤嬎阒?.01×10-4S(西門子,電導單位)。
4.29.5 試驗結果處理
1 試件20℃時的電導值,按式(4.29.5—1)計算(準至O.01×10-4S):
式中:G20——校正成20C℃時的電導,S;
α——常數,等于2130;
Ti——在該試件測量時,記錄的飽和氫氧化鈣溶液的溫度,以溫度計,K;
T20——20℃時溫度值,為293K;
Gi——室溫下測得的電導,S。
以三塊試件20℃時的電導平均值,作為該組試件的電導值。
2 試件的相對氯離子擴散系數按式(4.29.5—2)計算(準至0.01×l0-12m2/s):
D=0.235× 10-8G20 (4.29.5—2)
式中:D——相對氯離子擴散系數,m2/s;
G20——試件20℃時的電導值,S。
以三個試件的相對氯離子擴散系數的平均值,作為該組試件的相對氯離子擴散系數值,
微信公眾號
移動端瀏覽